作者:沈敬怡 來源: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
苦中求樂,呼喚民族氣節
記者:您從事EDA領域研究已有18年之久,在這個過程中大的困難是什么?
劉偉平(以下簡稱“劉”):遇到的困難太多了,不知道哪一個才是大的,我其實一直都在痛苦中求快樂、求奮斗。(大笑)
記者:您所說的痛苦來源于什么?
劉:,我們的研發力量很小,包括人力、物力、財力等各方面都十分薄弱,這么小的力量做這么難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,不能說是自取滅亡,但也無異于以卵擊石。
第二,國內的產業環境還不成熟,國人對自己的東西不信任,盜版猖獗。
第三,從政府有關部門到產業各個層面還需要加深對這個行業的認識,清楚地認識到該行業對整個IC產業的支撐作用。這方面,企業與政府之間的交流也需要增強。
記者:在痛苦中您是如何堅持下來的?
劉:就是一種理想,一個信念——我們一定能做出自己的東西來,事實也證明我們做到了。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讓我們高興的事情。
華大電子在EDA業務方面有幾個非常友善、愛國的合作伙伴,其中一個就是香港的晶門科技有限公司。這個公司目前是我國除臺灣地區外大的IC設計公司,公司的老板非常愛國,他說“我們就是要用自己的EDA工具”。晶門科技很早就開始試用華大電子的EDA工具,之后一直保持合作。這類公司的長期認可與支持是我們團隊發展和堅持下去的保障,如果大陸能有幾家這樣的公司,那么國內的EDA市場必然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記者:據我所知,我國臺灣地區的思源科技與華大電子的EDA產品相類似,且起步相對較晚,而目前思源科技已經成為亞洲大的EDA工具生產商,您認為這種發展上的差距是如何造成的?
劉:臺灣地區的IC設計企業都會積極購買本土EDA工具,促成了思源科技的發展。大陸企業應該提高對民族品牌的認識,從自身的需要出發積極使用民族品牌的EDA產品,這對EDA行業將會有很大的推動力。
資金投入不夠也是一方面。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就會有足夠的人,有足夠的人就會有足夠好的東西,有足夠好的東西就有足夠的力量去開拓市場。
記者:但是作為企業不能完全依賴政府投入,政府只能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地方。
劉:對,完全躺在政府懷里是不可能的。其實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社會資本,例如風險投資。
土地是本,產業是基礎
記者:華大電子有沒有找過風險投資?
劉:我們目前正在與一些VC接觸,他們普遍認為國內的產業環境還不夠成熟,如果有政府的支持會更有把握。就像樹木沒有土壤就無法成活,企業生存的土壤就是產業環境。目前我們的EDA產品無法在中國的大地上找到生存的土壤,還要到國外尋找發展空間,那么VC會想為什么我不在國外而在國內尋求投資。所以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土壤,而這個土壤靠企業自身是不可能得到的,必須要有政府的支持,這樣投資者和企業的信心才會飽滿。
記者:我了解到20世紀90年代初,我國曾一度重點扶持EDA產業,后來為什么會銷聲匿跡?
劉:后來還有一些支持,但由于團隊規模太小,要想把整套系統全部研發出來比較困難,因此只能把一些相對較弱的技術放棄,國家的投入也相應減少了。此外,國內市場整體氣候不適合EDA行業發展也是政府投入萎縮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記者:這個國內氣候具體指什么?
劉:主要指盜版,包括國外公司進入國內市場同樣會受到這方面的沖擊,所以華大電子在EDA業務方面一直沒有很大的發展。
記者:有什么方法能夠改變這種局面?
劉: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支持。產業環境的改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,首先應通過政府的引導和支持,讓人們認識到產業的重要性;其次,應從政策上對盜版作出限制,對使用盜版的企業不給予優惠政策、資金支持,并給予相應的懲罰;第三,政府應從資金方面為企業提供適當的支持。
記者:VC不肯投資的原因只是因為沒有政府的支持嗎?
劉:這是其中一個因素。VC對企業也有一些要求,他們希望我們的EDA公司和IC設計公司分離,認為EDA應該具備中立性。舉個例子,如果我們把現在的EDA工具賣給競爭對手,對方肯定不敢要,因為當我們做服務時會使他們的設計思路泄露,所以EDA公司如果包含在設計公司中是無法保證中立性的,另外,如果EDA公司不獨立出來,VC無法明確投入資金是否完全用于EDA方面的研發。基于這兩個因素,VC希望我們的EDA業務能夠分離出去,由一個獨立的公司來運作。
記者:那么您會不會接受VC的意見,將華大電子再度重組,把EDA團隊分離出來?這樣做的話在公司發展上有沒有可能面臨風險?
劉:我覺得確實應該把EDA業務獨立出來,但目前還有一些困難。是如何處理與現有公司的關系;第二是公司創辦前期至少需要3000萬-5000萬元的投資;第三要考慮團隊的意愿。分離之后必然會面臨風險,目前華大電子擁有數億元的規模,但新公司的規模會相對會很小,不是很穩定。當然,獨立出來后公司的自主性會增加很多,在業務上更集中、更專業,管理上也會輕松很多。
人才為矛,資金作盾
記者:您是否考慮過與國內其他創業型公司合作?
劉:也有這種想法,但要想實現還是需要較大的前期投資,如果有5000萬元的啟動資金就能達到80-100人的團隊規模,這樣的話兩年后產品覆蓋面將擴大,會有更多的產品進入市場獲得回報。
記者:就是說團隊還是重要的?
劉:對。EDA行業的人才很稀缺,我們近一直在討論EDA行業如何發展,我提出了三步走:步解決產業需要,不求尖端、先進,只求解決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;第二步當產業問題解決了80%再尋求高尖端領域,爭取能夠跟上國際上新的發展趨勢;第三步是不僅解決自身的產業需求,也能解決國際上的新問題。
以上這幾步都需要一個團隊,我們認為邁出步至少需要300人,做到第二步500-800人是少不了的,而第三步至少需要2000人才能做到。
記者:華大電子目前的人才構成是怎樣的?
劉:我們現在的研發人員來自各個高校,但都經過我們自己的培養。國內每年培養的EDA碩士大概只有50人,且大多都選擇了出國。我們從各大高校選擇一批相關專業的研究生,比如計算機、軟件、通訊、自動化控制等專業的人才,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去培養。
記者:很多EDA專業人才在國外大企業工作幾年后終選擇回國創業,他們帶來了新的管理思路和技術,應該說這樣的模式對推動國內IC產業發展是有利的。
劉: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,但主要問題是大部分人才出去后就不會回來了。
記者:因為收入上的差距嗎?
劉:一定程度上是,國外從業者年薪在10-15萬美元,而國內只有10萬-15萬元人民幣。但我認為薪金還不是重要的,能否通過努力創造出價值才是主要的因素,這就涉及到期權的問題。如果在公司內能形成一種成功上市的機制,用這種方式來實現創業者的價值,將吸引大量人才回國發展。我們目前正在尋求一種個人價值和國家需要相結合的途徑,一旦擁有個人價值、民族情結、政府支持等各要素,將會有更多的人才選擇在國內發展。
記者:您對公司的未來有什么展望呢?
劉:希望能夠有機會能與資本市場結合,具體方法目前還在考慮。未來我們公司發展的主體方向還是芯片開發,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:IC卡、無線網絡和數字音視頻,數字音視頻方面我們正在努力,希望未來5年內能實現20億元的收益,這是我們的目標。